人文智匯

跳到主要
內容區塊
::: 首頁 > 人文智匯
人文智匯
TOGETHER
TOGETHER
機智桃園生活 桃園,這座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城市,其發展歷程不僅反映了先民的智慧與勤奮,也與現今智慧城市的理念相互交織,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與經濟形態。農業、漁業、工業、林業,各個面向都體現了智慧的運用,讓桃園在現代化進程中更加璀璨。
智慧桃園,千塘之鄉不是天生的,城市智慧埤塘竟是人工挖鑿出來的!
千塘之鄉
不是天生的
埤塘竟是人工挖鑿出來的!
桃園丘陵多、平地少,並不是一個適合發展農業的地方。既然先天資源不足,那麼就想辦法找個出路吧!
當時在霄裡(今八德)擔任地方官的知母六挖地蓄水開鑿「霄裡池」,豐沛充足的水量讓霄裡農田豐收,有句話說:「看不盡的霄裡田,吃不完的霄裡米」。於是越來越多人來到桃園開墾,逐漸成就了「千塘之鄉」。先民透過挖埤塘的智慧,促進了農業的發展。
智慧桃園城市海洋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的,城市智慧先民妙招兼顧漁業與生態
海洋資源
並非取之不盡
海洋資源
並非
取之不盡
兼顧漁業與生態的先民妙招
我們常聽到「如果地球沒有人類,環境會更好」,難道人類只能不斷消耗大自然嗎?新屋漁民的捕魚方式可以打臉這種說法。
在新屋海岸,當地漁民利用「石滬」捕魚。漲潮時,讓海水將魚群引入石堤,等到退潮就能直接捕抓困在石堤內的魚群。此外,「牽罟」也是新屋漁民的傳統捕魚方式,當魚群聚集靠近岸邊時,一艘舢舨將魚網撒向大海,眾人再合力拉繩將漁網拉上岸。
選擇性的捕魚方式避免了過度捕撈,展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,見證老祖宗智慧的文化資產。
桃園城市智慧從桃園大圳到石門水庫,北台灣用水靠桃園智慧
從桃園大圳到
石門水庫
從桃園大圳
石門水庫
北台灣用水靠桃園
桃園大圳於1916年開始興建,當時的技師憑藉土木專業與智慧,設計了8段共15公里的導水隧道鑿穿山壁,歷時八年才完工。桃園大圳可說是桃園的生命線,促使桃園農業再邁進一大步。
隨著工商業日漸發展,為因應降雨期不均的氣候、開闢更多的水源,「石門水庫」開始興建。如今不僅成為北台灣重要的灌溉、蓄水、發電來源,更具備觀光功能,適合吃活魚、賞花、運動皆宜。
接班傳承的傳統工藝,運用人文智慧為木藝再寫續章桃園城市智慧
接班傳承的
傳統工藝
運用人文智慧為木藝再寫續章
大溪的木藝產業發展始於19世紀初,當時林氏家族搬遷至此,為了興建宅邸,招聘了一批唐山木匠師來台,為大溪的木產業拉開序幕。大漢溪上游的拉拉山盛產檜木等優良木材,進一步帶動木產業的發展,許多作工精良的神桌、太師椅都出產自大溪。
然而,民國80年代起全面禁伐天然林,大溪木產業也開始轉型,發展出多變的裝飾工藝。大溪的年輕人也投身木藝,為傳統產業注入活水,例如「堂和神桌」接班人十六歲就開始學習木工,設計出符合年輕人審美觀的神桌,並在校園推廣木藝,讓大溪木藝持續扎根、傳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