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慧水情兵棋圖台

跳到主要
內容區塊
::: 首頁 > 城市智慧 > 智慧水情兵棋圖台
運籌帷幄 科技治水
運籌帷幄
科技治水
科技防汛 桃園智慧水城市
our mission
科技調度 健全水源能量
極端氣候衝擊下,強降雨、暴雨、久旱也不見甘霖的挑戰加劇。桃園市經常面臨「短延時強降雨」與「久旱未雨」的雙重挑戰,必須妥善調度水資源以降低淹水和乾旱的風險。因此,桃園市透過大數據分析,搭配各種智慧科技防災手段,降低積淹風險;同時將科技運用於監控下水道、埤塘等處水情、精準調度水資源,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的氣候行動指標,健全全市防災能量,打造韌性城市。
solution
智慧水情兵棋圖台
桃園運用IoT物聯網、GIS地理資訊系統及人工智慧技術,監控水門及低窪地區,整合各區的IoT警戒資訊、氣象資訊及災情處置進度數據,建立多元立體的水情研判與大數據分析系統。在災前示警、災中應變,並在災後提供工程/非工程改善的決策資訊。另開發「水情看桃園」APP,讓居民即時查看河川水位、淹水及土石流警戒等重要防災訊息,並接收避難處所資訊。
智慧水情相關資訊
智慧水情相關資訊
雲端感測物聯網
災中雲端警戒整合
災中雲端災情評估
民眾自主防災、避災、滅災
雲端感測物聯網
災中雲端警戒整合
災中雲端災情評估
民眾自主防災、避災、滅災
出流管制監控圖台
土地開發導致的透水面積減少及逕流增加問題,要求開發者分攤逕流負擔,並強化公共設施滯洪功能來降低淹水風險。運用大數據分析與智慧化排水系統規劃,可掌握上、中、下游流域的淹溢情形,而針對短時間快速積淹,可調度抽水機搭配滯洪池減災。
出流管制監控圖台
水患自主防災社區
桃園與民間合作,成立全市35處防災社區以及75處企業或NPO,推動防災工作,並建立民間版滯洪池。滯洪池面積已超過15公頃,最高滯洪量可達13.5萬立方公尺。市府還開發了「區里淹水熱點清淤巡查回報功能」,掌握側溝清淤情形。
智慧地下水管理系統
針對乾旱問題,桃園設立智慧地下水管理系統,進行全生命周期的智慧管理。桃園核發地下水權量達2億立方公尺,透過「調度、備援、節水」三大策略應對水資源不足的挑戰。系統運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預測地下水水位變化,適時調度地面水、地下水、回收水及埤塘等水源,確保抗旱韌性。
智慧地下水管理系統
impact
  • 將600處水情感測器一舉增加至800處,透過物聯網傳送大量路口影像、下水道水位感測、IoT地圖等情資,提供即時水情示警,利用「水情看桃園APP」精準推播給民眾,並透過line bot技術,大幅提昇防災應變。
  • 掌握地下水約90%的水權量,藉大數據分析,以人工智慧精準預測地下水位變化,即時調配水量,對水資源永續發展具重大助益。
  • 佈建多種水情監測物聯網,發展全方面智慧監控系統,串聯滯洪分流設施成整體排水調控網路,依據上、中、下游監測物聯網數據分析成果,針對易淹水地區進行有效的聯合調控減洪措施,降低致災風險。
  • 利用公私協力,開發滯洪池,同時發展產業、環保生態、防洪抗旱、觀光休閒等多面向發展,如開發清爽茶、麵線等產品,並以盈餘10%投入防災經費,建立永續防災社區的理想。
  • 開發「桃園市滯洪設施管理平台」,將水務局滯洪池、公私滯洪池、出流管制滯洪設施及雨水貯留設施一併呈現於「兵棋圖台」上,以圖像化方式進行聯合操作,快速了解各地蓄洪量能。
  • 鼓勵公私協力防災,開創民間版滯洪池,2023年滯洪池面積已超過15公頃,最高滯洪量可達13.5萬立方公尺,為政府節省5億元以上工程及用地經費。